1988年6月的一个普通日子,铁道部长丁关根正在忙着处理铁路上的事务,突然接到消息,国家副主席王震来了。事先一点风声都没有,丁关根赶紧跑下楼去迎接。结果王震一见面就抛出一句“我来打土豪来了”,让丁关根愣了半天。这句话听着像是玩笑,但背后却藏着正经事——王震是为全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筹款来的。这事后来还成了段佳话,铁道部捐了100万,王震也靠着这股劲头拉来了更多资金。
先说丁关根。这位老兄1929年9月生在江苏无锡,家里条件一般,但他人挺争气。1946年考进上海交通大学,学的运输管理系,1951年毕业后进了交通部海运局当实习生,后来转到铁道部,从基层干起。1956年入了党,开始在铁路系统里一步步往上爬。他干过技术员、工程师,还在铁道部部长办公室当过秘书,跟着滕代远和吕正操两位部长混了好几年,积累了不少经验。
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,正赶上那段特殊时期,丁关根被下放到铁道部“五七”干校劳动,干了三年体力活。1972年回来后,他在北方交通大学留学生办公室待过一阵,又陆续干了铁道部外事局的工程师、副处长,还当过计划局局长助理和教育局局长。1983年,他跳出铁道部,去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当副秘书长,干得挺不错。1985年4月,他正式当上铁道部长,一直干到1988年4月。这几年,他主抓铁路现代化改革,运输效率提了不少,对经济帮助不小。作风上,他属于那种踏实干活、不爱张扬的类型。
展开剩余81%再来说王震。这位可是个传奇人物,1908年4月11日生在湖南浏阳,家里穷得叮当响,小时候只读了几年私塾和小学就辍学了。14岁跑去长沙当铁路工人,1923年还参加了京汉铁路大罢工,挺早就有了革命意识。1927年入了党,1929年参加红军,从湘东独立一师团政治委员干起,一路跟着队伍打仗,创建过湘赣根据地。长征、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,他都没落下,尤其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里,带着八路军359旅搞自给自足,名气特别大。
新中国成立后,王震也没闲着。先是去了新疆,主抓生产建设兵团,后来又主持北大荒开垦,还当过铁道兵司令员、农垦部部长。1988年,他当上国家副主席,已经80岁了,但精力还很旺盛。这时候他接了个新活儿——全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理事长。这基金会是1987年由李鹏倡议成立的,目的是改善教师待遇,王震主动请缨干这事,还拒绝当“名誉”理事长,说要实打实干。他自己带头捐钱,还拉着各单位支持,特别上心。
1988年6月发生了啥?
1988年6月,王震突然跑到铁道部找丁关根。这之前,他刚从医院出来,身子骨还行,但毕竟年纪大了,走路得拄拐杖。他当时一门心思扑在基金会筹款上,听说铁道部效益不错,就想着来要点支持。那天他没提前打招呼,直接带着人就去了。铁道部这边接到门卫电话才知道,丁关根正在办公室忙,听说国家副主席来了,赶紧放下手头的事,跑下楼去接。
王震见到丁关根,第一句话就是“我来打土豪来了”。这句一出,丁关根有点懵,脑子里估计还寻思是不是自己工作没做好,惹了大佬不高兴。毕竟“打土豪”这词听着挺革命年代的,搁谁身上都得紧张一下。不过王震很快就说明白了,说自己是为基金会筹款来的,铁道部家大业大,能不能帮个忙。丁关根一听这个,松了口气,表示支持没问题,还得好好配合。
俩人聊了一阵,王震讲了讲基金会的目标,想让更多优秀教师得到奖励,安心教书。丁关根很认同这想法,承诺铁道部会出一份力。后来他开了个会,跟领导班子商量了一下,决定捐100万。这在1988年可不是小数目,铁道部这回算是下了血本。王震挺满意,临走还特意感谢了一番。
这事没就这么结束。王震接着又跑了石油部、煤炭部这些“大户”,用差不多的方式拉资金。他这人说话幽默又有威望,谁见了都得给几分面子。结果没多久,他就筹了好几千万,基金会的底子一下子厚实了不少。
那时候的背景是啥样?
1988年的中国,正处在一个关键节点。改革开放搞了十年,经济开始起飞,但问题也不少。城市里工厂热火朝天,农村也在搞承包制,可教育这块却有点跟不上。当时中小学和幼儿园的老师待遇低得可怜,工资不够花不说,社会地位也不高。很多人不愿意干这行,教师队伍流失挺严重。国家教委一看这不行,得想办法留住人,于是就有了这个基金会。
王震为啥这么上心?一方面是他自己对教育看得重,觉得国家要强,教育得先硬起来。另一方面,他当过兵、管过农垦,知道基层有多苦,老师这群人默默干活却没回报,他看不下去。加上他当副主席后,时间相对自由点,就把精力投到这上面了。
丁关根这边呢,1988年是他当铁道部长的最后一年。铁路这块是个大摊子,既要保运输,又得搞改革,他压力不小。那年4月,贵昆线出了火车颠覆事故,死伤不少,丁关根得负领导责任,后来就引咎辞职了。所以6月王震来的时候,他还在收拾烂摊子,心情估计挺复杂。不过他还是很痛快地答应捐款,说明这人责任感挺强,不光顾着自己那摊事。
这事有啥影响?
王震这次“打土豪”,直接让铁道部掏了100万,算是开了个好头。其他部委一看铁道部都捐了,也不好意思不掏钱,陆陆续续跟进。基金会有了这批启动资金,很快就开始干正事。1989年到1990年,他们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选优秀教师,发奖金、给补贴。这对老师们来说是实打实的帮助,不少人因为这点鼓励坚持了下来。
到1990年王震去世时,基金会资产已经攒到1个亿。这钱后来都用在改善教师待遇上,比如奖励教学成绩好的老师,或者给偏远地区的学校点支持。1992年,基金会正式运转起来,成了教育系统里一个挺重要的补充力量。长远看,这事对稳定教师队伍、提高教学质量都有不小的作用。
对丁关根来说,这次捐款也算他任内的一个亮点。虽然他因为贵昆线事故辞了职,但支持教育这事还是让人记住了他的好。王震呢,更不用说,他晚年干的这事成了他履历里特别闪光的一笔。一个80岁的老革命家,还能为教育跑前跑后,挺让人佩服的。
后来咋样了?
王震“打土豪”成功后,接下来的日子也没闲着。他继续盯着基金会的事,经常跟国家教委沟通,看看怎么把钱用得更有效。1990年,他身体越来越不行,最终在1993年3月12日病逝,85岁。他去世前还留了遗嘱,说要把骨灰撒在天山和北大荒,这两个地方是他一辈子最牵挂的。他走了以后,基金会没停,靠着他打下的基础,又跑了好多年。
丁关根这边,1988年4月辞去铁道部长后,转到其他岗位接着干。他后来进了中央,还管过宣传口的事,干得有声有色。2012年7月22日,他因病去世,83岁。回顾他这一生,从铁路技术员到部长,再到更高位置,算是挺完整的一段经历。
基金会后来发展得也不错。到90年代末,它的影响越来越大,不少地方的老师都拿过他们的奖励。虽然现在这名字不常听到了,但它当年干的那些事,确实给中国教育帮了不少忙。
1988年王震跑去铁道部“打土豪”,看着是个小故事,其实挺有嚼头。王震80岁了还惦记着老师们的生活,丁关根忙得焦头烂额还愿意掏钱,这俩人身上都有股实在劲儿。那时候国家刚起步,啥都缺,可他们还能想着教育这块,挺不容易的。
这事搁现在看,也有点启发。教育这东西,说起来重要,但真干起来费劲。王震那句“打土豪”听着好玩,其实是种态度——有钱的地方就得往外掏点,帮帮需要的人。现在咱国家条件好了,可老师待遇、农村教育这些老问题还在,咋解决还得靠大家伙儿一块想办法。
总的来说,这段往事不光是历史,还挺接地气。两位老前辈用行动告诉咱,干啥都得有点责任心,尤其是教育这块,砸再多钱都不亏。
发布于:吉林省宝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